作为日常美学的样本,实体书一定程度上是视觉语言的公开展示,强调认识性和对象化,当你拿着实体书外出的时候,别人借助这一载体推测你的趣味、偏好、知识图谱,决定是否要与你有进一步的交往。这样一来,媒介架接了在场的主-客体关系,天然能够释放信号的实体书为“面对面”的交流提供了无限可能,同时,阅读者通过想象某个他者的凝视来使自身作为观看主体得以实现。
虎嗅上的一篇文章,推荐给大家,全文:点击链接
虎嗅上的一篇文章,推荐给大家,全文:点击链接
最新回复
-
ggy5348 2016-01-12 00:30 1楼
@tiankui023 确实如文中所述,从带给人的感觉和感受这个角度而言,实体书有诸多的电子书难以企及的好处,但科技创新也着实给我们更大范围、更低成本获取书籍带来前所未有的改变,作为喜欢阅读的书友,这二者真是一件令人无比欣喜的事 -
Octavian 2016-01-18 06:53 2楼
文中最让我震撼的一句话:经济学中有一条颠扑不破的定理:一旦某样东西变得免费,变得无所不在,那么它的经济地位就会突然反转。经济学中假设当一个商品有过度供给的时候,往往它的价格也就为零了。
虽然从来没有经历过文中第一个例子中所描述的把书作为社交媒介的场景,但是借用书巢上一位书友的原话”图书馆就是将人们按兴趣分割好的社交场所“,若社交要和读书结合起来的话,最为可能的媒介就是和实体书联系在一起。 -
ftjk2008 2016-01-18 11:02 3楼
纸的体验,远不是用手指在电子屏上左右滑动可以比拟的